副感染性脑病(Parainfectious Encephalopathy)是指在感染过程中或感染后,由免疫介导引发的脑部炎症反应,并非病原体直接入侵中枢神经系统。虽然相对少见,但随着感染性疾病增多,其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。
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、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7A神经内三科张静波主任指出,该病的核心在于“感染为因,免疫过度为果”——感染激活机体免疫系统,免疫细胞反应过度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(如白介素6、肿瘤坏死因子等)。这些因子是重要的疾病生物标记物,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,但是如果过度释放就可能引发“免疫风暴”,进而损伤中枢神经系统,导致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。
▲ 张静波主任在作学术报告
病因与机制:感染是起点,细胞因子是关键
常见诱因:病毒感染(如流感、EB病毒、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等)、细菌感染(如链球菌、肺炎球菌等)及其他感染(如支原体、立克次体)。
核心机制:感染后,免疫系统过度激活,释放过量细胞因子。这些因子不仅可能损害多个器官,更能突破血脑屏障,攻击中枢神经系统,引发脑部炎症。检测这些细胞因子对诊断至关重要。
识别症状:以脑部损伤症状为突出特点
副感染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,包括:
意识与精神障碍:意识模糊、幻觉(如“看见不存在的事物”)、躁狂、攻击行为、昼夜颠倒、胡言乱语、做事缺乏逻辑等。
癫痫发作: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抽搐、意识丧失。
神经功能缺损:如肢体无力、言语不清、头晕。
颅内压升高症状:头痛、呕吐(由脑部炎症水肿引起)。
张静波主任特别强调一个关键识别点: 这些神经精神症状多在“感染中感染后出现”。即当患者原有的感染(如脓毒症、肺炎等)经治疗,体温、血常规等指标趋于正常时,却突发精神异常。这是副感染性脑病的重要警示信号。
鉴别诊断:排除相似疾病
因其症状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似,需严格鉴别:
感染性脑炎:病原体(病毒、细菌)直接入侵中枢神经系统所致(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),与副感染性脑病的“免疫介导”机制不同。
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(ADEM):多发生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,以脱髓鞘病变为主。
自身免疫性脑炎:如抗NMDA受体脑炎,与感染无直接关联,由自身抗体攻击神经细胞引发。
代谢性脑病:由肝、肾功能异常等导致代谢紊乱引起(如肝性脑病)。
中毒性脑病:药物或毒物直接损伤脑组织所致。
核心治疗:靶向免疫,多管齐下
治疗目标是抑制过度免疫反应、缓解症状、支持身体功能。需根据感染类型、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基础状况(如是否合并糖尿病)制定个体化方案:
1. 免疫治疗(关键核心):
一线治疗
糖皮质激素(如甲泼尼龙):快速抑制免疫炎症,但需注意基础病(如糖尿病)患者的耐受性。
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VIG):安全性较高,适用于不耐受激素或合并基础病的患者,可调节免疫平衡。
血浆置换:清除血液中过量细胞因子及免疫复合物,适用于重症患者。
二线治疗
靶向免疫抑制剂:如白介素6受体拮抗剂,针对性阻断关键炎症通路。
2. 对症治疗:
抗癫痫药(如苯妥英钠、丙戊酸钠):控制癫痫发作。
降颅压(如甘露醇):减轻脑水肿,缓解头痛、呕吐。
镇静镇痛(如苯二氮卓类药物):控制躁动、焦虑及疼痛,防止症状恶化。
3. 支持治疗:
呼吸支持:必要时机械通气维持呼吸。
营养支持: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保证能量与营养供给。
康复治疗:病情稳定后,进行肢体、认知功能等康复训练,促进神经恢复。
▲ 张静波主任在阅片分析病情
预后与预防:早发现是关键
预后:
若能早期识别(如筛查细胞因子等标志物)并规范进行免疫治疗,多数患者预后良好。若延误诊治或治疗不当,可能遗留认知减退、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后遗症,甚至导致更严重后果。
预防:
疫苗接种:及时接种流感、水痘等疫苗,从源头上降低相关感染风险。
早期控制感染:出现腹泻、高烧等感染症状时,务必及时就医,有效治疗,避免感染进展为脓毒症等重症,减少触发“免疫风暴”的风险。
近日,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7A神经内三科收治了一名典型患者张先生(化名)。他因食用不洁食物导致严重腹泻、高烧,初期未重视,病情迅速恶化为脓毒症、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衰竭。经附近医院血滤等抢救,其生理指标虽好转,却突发严重精神症状:频繁出现“看见不存在的门”等幻觉,伴有躁狂攻击行为,且昼夜作息完全颠倒。
转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后,张静波主任结合其感染史、症状演变及检查结果,拨开层层迷雾,最终确诊为“脓毒症触发的副感染性脑病”——全身感染引发的“免疫风暴”导致细胞因子大量释放,损伤大脑。考虑到患者合并糖尿病,对激素治疗风险较高,综合考虑后张主任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(IVIG)冲击治疗,避免副作用。经规范治疗,患者精神症状逐渐消失,最终康复出院。
专家警示:感染后突发精神异常,务必警惕!
“副感染性脑病虽少见,但随着感染性疾病增多,发病率在上升。其‘感染好转后突发精神异常’的特点极易被忽视或误诊为‘感染后虚弱’,导致延误治疗。”张静波主任强调。
她提醒:对于感染病程长、规范治疗效果不佳,尤其是出现“感染好转后神经精神异常”的患者,务必及时筛查副感染性脑病的生物标记物(如细胞因子),避免遗漏这个可治疗的疾病。
“食品安全无小事!身体异常需第一时间就医。感染后若出现精神异常,更要高度警惕副感染性脑病,抓住免疫治疗的黄金窗口期。”张静波主任表示,通过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,大多数患者能够实现良好康复。
专业指导:7A神经内三科主任张静波
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、学术交流使用!
上一篇: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|长时程外引流在神外脑脊液管理应用病例分享一例和思考 下一篇:没有了副感染性脑病是由感染触发异常免疫反应所致的脑部炎症,而非病原...【详细】